政务服务大数据
栏目:出版版权 发布时间:2022-12-11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署,是“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碎片化”、公共资源运作“碎片化”、行政组织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已经日益凸显,从而造成各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加剧了部门鸿沟,造成了政府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

“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打破政府部门的条块式划分模式、地域、层级和部门限制,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的平台,使得提供更完备、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成为可能。“一号一窗一网”的建立将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笔者认为,“大数据”是一个难以通过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处理的大而复杂的数据集的集合。所谓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服务型统计,就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开发,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更为广泛的、满足不同层次数据需求的“大服务”。

  “大服务”之“大”,在于服务的理念之“大”、对象之“广”。服务型统计摒弃过去政府统计部门长期以党政机关为单一服务对象的观念,以满足更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包括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个体经营者等)对数据产品的需求为己任,不再单纯依靠“我布置、你填报”的传统数据采集方式,而是在强调依法统计、独立上报的同时,引导国民利用数据产品服务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创造生产力,提高数据价值意识,进而积极参与到各类数据采集、分析、使用的环节中来,调查者与调查对象建立一种合作互惠的新型关系。

没有数据,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制定,都寸步难行。”数据是记录信息的载体,是知识的来源,也扩展了认知的边界。在大数据、云计算东风劲吹的趋势下,腾“云”而上,发挥好数据优势,理应成为各级各地治理者的必修课。正是看到这一点,被称为“中国大数据之都”

  事实上,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及其治理者都需要站在信息技术与社会变化的交汇点上,让公共治理用数据说话。不妨举个例子。在一些地方,虽然简政放权、便民服务等举措不断,但“办事难、出行难、看病难”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其实,这里面的症结就在于民生服务碎片化、部门资源条块分割缺乏统筹、民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民生服务缺乏个性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由此产生民生服务的供需矛盾。从服务需求方角度而言,如果“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群众自然难对服务感到满意;从服务供给方角度来说,政府部门也会因无法精准获取群众需求,让工作“费力不讨好”。在这个意义上,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有必要搭乘大数据的“顺风车”。

据要服务民生。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不能从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由门槛相对较低到技术含量更高的路径出发,就很难做到以点知面,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也不牢靠。无论是成立大数据交易所,还是建设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抑或是出台大数据地方法规,只有把铁轨铺好了,把地基打牢了,才能找到服务民生的大数据“蓝海”。

获得更多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百问在线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lRVJvY01iRWhadjZyWUlUOXhGcQ==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