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畔的金莲川草原上,有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元朝的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在上都登基。这座公元13世纪中叶忽必烈在北方草原建立的名城,与元大都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是当时世界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以元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打破了欧亚大陆的壁垒,实现了相互了解,互相交流。让我们走进历史悠久的都城遗址,见证草原的悠悠岁月,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元上都始建于1256年,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时确定的首都,后元朝定都北京就把这里作为陪都,又名上京或滦京。图为航拍元上都遗址。中新社发 金山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2012年6月29日,在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世界遗产大会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第42处世界遗产。图为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史学界誉为“一座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与古罗马、古巴黎并存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如今,元上都遗址只有零星几处残垣断壁,蒿草连天,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图为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金山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元上都遗址南5公里乌兰台敖包山东侧半山腰处,掩隐在山体间,博物馆内展示了上都的兴建、布局、宫殿建筑与辉煌,反映出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及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成为宣传蒙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座平台。图为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内元上都大殿复原模型。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雕龙柱。中新社发 无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莲花纺供桌。中新社发 杨树海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的首都,由成吉思帝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初建,城址在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图为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无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内,游客参观元朝皇帝上朝的大安阁遗址区域。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图为元上都遗址内,高约6米的忽必烈铜雕像。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中新社发 陈晓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无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无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元上都遗址不仅为后世展现了一个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融合的草原都城,还向世界搭建了一个蒙元文化交流的窗口,让这座草原都城所承载的文化在传承中继续发扬光大。图为元上都遗址外景。中新社发 无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